部屬培育 -2.5

  當夥伴出包了,千萬不要只寫mail或傳line來處理

 

 
 

  

 

 
 

【撰文 / 育群創企管資深講師  石博仁】

 

 

 

 

 

當夥伴出包了,該如何帶團隊走出困境?首先要釐清的觀念是,要做到即時動態的持續性績效回饋,成功的關鍵不在於人資人員,而是單位主管是否能夠扮演好教練陪伴的角色,不論是在專業面或是在心理面,從旁協助走出低潮,重返敏捷。因此,重點將不再只是找出問題點與責任歸屬,而是著重在即時動態的協助團隊發展。

    此時,你要將表達的「狀態」傳遞給對方時,而非只單純語言「述說」而已,而是進行對方的辨識「感受」。經美國經濟學家艾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分析,在溝通回饋的過程中,傳遞訊息的方式將會影響辨識程度

 

傳遞訊息

回饋方式

回饋重點

辨識程度

1.語言

文字與片語

書面公文、電子文件

7%

2.聲調

聽到的聲音與特性

聲音的節奏、語調的變化、停頓的長短等

38%

3.視覺

看到的表情、態度與肢體

臉部的表情、手腳的動作、呼吸的急緩、動作的停頓等

55%

 

   

 

 

 

 

如果我們只是寫mail或傳line,告知對方出現了哪些問題,要在何時限期改善….等等文字片語表達。例如:

    A客戶的抱怨不是一兩次,已經是第四次了,這問題難道不嚴重嗎?問題的原因到底出在哪裡?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何時可以看到改善成效?請在下班前回覆」

    這樣單向溝通是最糟糕的處理方式,其中的「這問題難道不嚴重嗎?」,充滿了指責對對方的語氣,讓人看起來很不舒服;更何況,整個文字敘述的辨識程度只有7%而已,無法理解到對方的內心感受,以及探詢夥伴對這事件有何看法。

    進一步地,如果打個電話給對方,也不算是個好方法,但畢竟只聽到對方的聲音與特性,有很多「狀態」無法用聲音語調就能表達清楚,例如:「客戶收到的包裹被壓的很扁」,到底扁到怎樣的程度,雙方的認知還是有差距的,因此,整個電話上的溝通,辨識程度也只能達到38%

    如能約個時間與對方當面談,除了要運用適當的詞句、抑揚頓挫的語氣、表情以及肢體動作外,還要思考對方將會如何感受與解讀,並提供有圖有真相的文件,來進行溝通討論,如此的雙向溝通與對話,辨識程度已提升到55%以上,才是最佳的處理方式。

    有時候,當夥伴出包了,你顧慮著「說出事實而得罪人」,而不敢面對夥伴進行約談,而是mail或傳line來處理,這樣地溝通訊息大多是無法辨識,反而造成問題的解決更複雜化,甚至更會讓夥伴對你的信賴感大大降低,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職場上的「狀態」往往是這樣的走法,前段不花上心思好好地處理,後段將會花更多的時間與心力來善後彌補,整體的成本效益是打折扣的。何不嘗剛開始就好好地面談處理,然後持續追蹤成果呢?

    如何有效地協助夥伴、進行面談改善?將在下文第21技的六大步驟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