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自己的說話內容更淺顯易懂,夥伴的回應氛圍更為輕鬆,在提問時要學會適度的運用「連接詞」。具體而言,若要了解前後的因果關係,可以用「因為….」、「由於….」;想要塑造假設狀況時,不妨多用「如果….」、「假如….」、「倘若….」「萬一….」;呈現轉折變化時,就多運用「雖然….」、「然而….」、「不過….」等連接詞,來融入對話當中。
如果在對話時,能夠把這些「連接詞」掛在嘴邊,除了可以營造輕鬆的氣氛外,又能幫助你從對方問到詳細的相關訊息。
我們和外國人在使用語言的表達上大致類近,通常文法語句會較為繁瑣,然而口語上會較簡約,平常我們在問路時不會說:「我們想要去市政府,請問該怎麼走才是正確的方向?」,而是會問:「請問市政府在哪?」。也就是說,流於正式的文法且嚴謹的提問,往往會給人無形的壓力,甚至帶來嚴肅的刻板印象。
所以,與其問對方:「這個剪輯軟體使用起來感覺如何?你認為什麼原因讓你覺得不同?」,倒不如簡約地直接問:「剪輯軟體好用嗎?有何不一樣?」如此你的團隊夥伴會感受到用語「敏捷」「無負擔」,就會輕鬆的回覆你。當想與團隊夥伴相談甚歡,一如朋友般的輕鬆對話,從中了解相關訊息,當然是使用聽起來較休閒簡約的提問用語了。
總而言之,請你掌握以下兩個重點,將可善用「連接詞」的提問力:
第一點,將長文縮減為短文。夥伴就不會感覺嚴肅有壓力,心情自然敞開放鬆,團隊溝通也就不會產生距離感。
第二點,使用「連接詞」時,要合乎前後邏輯,讓口語更順暢。比如:「萬一」+特別狀況、「由於」+原因、「如果」+假設情境、「雖然」+具體實例….等等。
「『萬一』下雨,配套呢?」
「『由於』怎樣,才會如此….」
「『如果』發生在你身上,該怎麼做?」
「『雖然』如此,怎麼說?」
請把以上的「連接詞」自然地流露在對話中吧!
除此之外,「順便問一下」、「這麼說來」、「這樣的話」..等等,這些在提問中都是能促進談話的連接詞。聽到夥伴說「快到年底了,特休都還沒休呢」時,如果你只是點個頭說「是喔..這樣喔!」,話題就此結束,無言了。
「你都沒休特啊….前陣子大家都很忙,順便問一下,特休假有怎樣規劃?」
「想跟家人去花東渡假四天三夜」
「這麼說來,花東旅遊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啊?」
「就是啊,在花東海岸線邊開車邊玩,令人開懷舒暢呢!」
「這樣的話,老婆與兩個小孩會一起去嗎?」
「對啊對啊,很久沒陪他們玩了,這次會一起去」
諸如此類的提問方式,促進對話進行的連接詞,能讓對方愈講愈多。
該如何思考提問?怎樣做才能激盪出讓團隊夥伴的對話?我的答案是「連接詞」,因為,人類的大腦很微妙,只要開頭一出現「連接詞」的潤滑表達語氣,就不由自主地進行思索、整理、歸納,甚至對話的內容會越說越廣、越說越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