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屬培育 -2.2

  懂得提問,必先開放式再封閉式提問

 

 
 

  

 

 
 

【撰文 / 育群創企管資深講師  石博仁】

 

 

 

 

 

如果我們經常給團隊成員答案,猶如在下指令一般,養成習慣後,成員只會等待下達命令,一個口令才做一個動作,久而久之造成被動地聽命行事,很難成為敏捷式團隊。倘若彼此的對話經常是如此這般的情景,那只不過是一場「單向」的佈達而已,更談不上是對話回饋了。

    因此,與團隊成員對話的互動關鍵,莫過於「提問」了,好的提問方式,除了可以引導討論的方向外,更能夠刺激對方思考,化被動為主動,建構敏捷式團隊。但,值得注意的是,「提問力」並非「質問力」,也並不是在質詢對方而產生極大的威嚴或壓力。

    「這項目標如果照著你的計畫進行,難道不會有風險嗎?」

    「你來公司已經有一年半了,這項規定你還不清楚嗎?」

    同樣地,提問更不是期望對方附和自己內心已有的既定答案。

    「你一個月完成這項目標,很OK齁?」

    半強迫式地回應「喔….是喔….」 

這樣就很難談的下去了,因為你使用的是「封閉式」的提問方式,對方只能回答「是」或「不是」二選一的答案,頂多再多加幾個字,勉為其難的回應「應該可以吧….」。

另外,也有類似引導「封閉式」的提問:

    「你難道不認為週一早上剛上班時,跟催大家工作進度,是個完成目標的好方法?」

    「是啊….是個好方法啊….

    同樣類似「封閉式」的提問方式,也沒有什麼好繼續對話下去的,因為它是個引導「封閉式」的提問,期望對方附和自己早已設定的答案而已。因此,提問是一種重要的對話技巧,想要多了解對方、協助對方、影響對方,非得要懂得提問技巧。

    在所有的提問中,剛開始使用「開放式」的提問方式是最有用的,當你期望對方能夠多表達看法,以及獲得廣泛的資訊時,採用這種提問就特別有效果。

    「如果第一項目標無法如期完成,你認為將對團隊的影響為何?

    「第一項目標如果延期完成的話,將造成出貨遞延,引起顧客更嚴重的抱怨。」

    因為「開放式」的提問方式不是一句「是」或「不是」即能回應的答案,而是能夠激發對方的回答意願,以及探詢更廣泛想法。常用話語「5W2H」,What? 什麼、 When?何時、Why?為何、Who?誰、Where? 何處、How?如何、Howmuch/many?多少等等。

    因此,當團隊成員沒達標時,可以運用「開放式」的提問,來激盪彼此的對話,進一步來改善問題。

   「第二項目標達成率只有70%而已,你有什麼看法?」(What)

   「第二項目標沒有我們預期順利,其中有哪些原因?」(What)

   「在執行第二項目標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或障礙?」(What)

   「關於第二項目標,你覺得有哪些方法可以改進? (How )

   「希望我怎麼做才可以幫得上你的忙?」(How )

但並非「封閉式」的提問完全沒有用途,當對方回覆「開放式」的提問時,並不一定全部的內容都聽得很清楚,此時,就必須穿插使用「封閉式」的提問,來確認所理解的訊息。

   「第三階段有哪些人加入?…」(開放式提問) (Who )

   「你是說第三階段找了王大中協助?(封閉式提問)

    對方回應:「是的。」

    同樣地,運用「先開放式再封閉式」的提問方式:

    「第二項目標進度落後的原因是什麼?」(開放式提問) (What)

    「你指的是顧客更改三次訪談時間? (封閉式提問)

    對方回應:「是啊!」

    你是否已經看出來了,封閉式的提問是用來確認與釐清,對方回覆內容的關鍵訊息。所以,與團隊成員對話時,應該採用的是「先開放式再封閉式」的提問方式

    當你理解上述的提問方式之後,也可以嘗試地把「這一套」用在別人身上尤其是對方向你請求協助時特別管用,在傾聽對方「提問」的同時,尚可仔細推敲為何對方要用如此的提問,你可能會意外地收穫對方背後的「動機」,很弔詭地,也附加了敏捷式團隊不可不知的對話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