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企業內訓時,請學員分享「與主管對話溝通時,你最難受的情境為何?」出乎意外地卻發現,有多數的學員回饋:「聽不懂在說什麼,而且還影射人身攻擊?」的確,團隊成員彼此之間難免會對於「認知」有落差,造成無法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然而,絕對不可以情緒性的發言讓人感受到人身攻擊,因為,這對團隊的敏捷性,是一大傷害。
「你這一季的業績很糟啊…. 不曉得你在忙什麼」
「你的報告要寫到天荒地老嗎?你怎麼拖拖拉拉的」
「你對客戶做的簡報內容,感覺沒有說服力耶」
諸如以上的說話內容,就類似「聽不懂在說什麼,而且還影射人身攻擊?」,這種負向的「評斷式」用語絕對不能出現在團隊的對話中。那麼,如何在不使用負向的用語,來降低彼此的認知落差,又能讓對方欣然接受事實,不會造成人身攻擊呢?簡而言之,只要你掌握住兩件事:
第一件事,避免抽象模糊的用語,將你說話內容中的「形容詞」轉換成「名詞」
第二件事,名詞的內容要有「數字證據」,或者是「具體行為事件」
比如說「你這一季的業績很糟啊….
不曉得你在努力什麼」,這句話當中的「很糟」就是形容詞,抽象模糊且不具體,更何況你認為的很糟,對方不見得也會認為很糟,認知上就會有落差,甚至,對方還會將這「很糟」這形容詞將他自己劃上等號,無形中以為你在影射人身攻擊。如果把它轉換成名詞「你這一季的業績達成只有70%而已」,這樣的具體「數字證據」讓彼此的認知一致,就沒有落差了。再來,「不曉得你在忙什麼」是帶著情緒譴責的語氣,對改善業績沒有實質的幫助,反而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如果把它轉換成具體的行為「我們來討論一下該怎麼做會更好?」,如此會讓人感受到將進行正面的對話,來進行改善。
我們來檢視一下,面對同樣的事件發生,你的對話內容原本是「你這一季的業績很糟啊….
不曉得你在忙什麼」,調整成「你這一季的業績達成只有70%而已,我們來討論一下該怎麼做會更好?」,是否感受到對團隊敏捷有在加分呢!
接下來的第二句「你的報告要寫到天荒地老嗎?你怎麼拖拖拉拉的」,其中的「天荒地老」太抽象模糊了,盡量避免不用,「拖拖拉拉」是形容詞,也會讓人影射成人身攻擊,可以調整成「你的報告已經延遲了14天了,這段期間我還催繳兩次」,這樣地「數字證據」具體地闡述說明事實,對方也較能欣然接受。
最後第三句「你對客戶做的簡報內容,感覺沒有說服力耶」,其中「感覺」這兩個字太抽象模糊了,千萬不要用,可以調整成「你對客戶做的簡報內容,應該再強化公司的優勢,以及產品的優異性,會對客戶更具有說服力」,如此地具體地說明出加強部分,對方也較能理解你在說什麼。
「具體正向」的對話其實就等同於「說話的技術」,在溝通行為上具有相當舉局輕重的地位,假使要我對「具體正向」對話作出詮釋,那麼「幫助團隊認知零落差,帶來正向動能的一種技術」是再恰當不過的解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