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募面談的過程中,是否能找到適當的人才,主要的關鍵是以「績效導向」的目標選才為核心重點。那要如何探知應徵者是否合乎績效的要求?應徵者給的訊息是否可信?可以運用什麼工具來提升可信度?在企業上較具有行為科學的統計資料,即是採用行為事件面談法的面談技巧,可大幅提昇預測應徵者未來行為的「可信度」(一般傳統面談法14%提升至行為事件法55%
)。
何謂行為事件法?以下用一段故事來說明會較為貼近,我有一位大學同學姓張,認識他已有二十幾年了,每次與他約會聚餐都會遲到,對他而言,二十幾年來的行為一路到底、始終如一,遲到一個小時算正常,遲到半個小時還算早到,所以我們週遭的同學都叫他「遲到大王」,這次同會聚會日子又快到了,預計排定在某月某日晚上七點在XX飯店聚餐,那如果你是主辦人員要預約這位「遲到大王」張同學來XX飯店聚餐,會通知他幾點報到?每次在上課中向學員說明這段故事時,大部分的學員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晚上六點」。為什麼會回答「晚上六點」?因為我們用他過去的實際行為模式,來預測他未來很有可能的實際行為軌跡,這就說明了行為事件法。也就是說,行為事件面談法是一種面談者在進行招募面談時,探詢應徵者過去的績效行為模式為依據,來預測應徵者未來的行為軌跡,是否合乎該職缺的績效行為標準。運用這種行為事件面談方式來評估應徵者是否勝任的「可信度」,由一般傳統面談法的
14%提升至
55%。
再進一步地分析,你認為一位員工的「想法」、「說法」還是「做法」,哪一個會與工作績效有強烈的因果相關?「想法」只是認知的層次而已,並無真正去執行;「說法」可能是說一套做一套,尙且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由此可知,執行力的「做法」幾乎等於行為,理所當然地與工作績效有相當強烈的相關性,也就是「讀經千萬遍不如做一遍」的道理。所以,無論是「績效導向」的招募面談或績效面談,都是以「行為事件」來作為評估的關鍵依據。
比如說,傳統式的問法:「你將如何做好一場正式的業務簡報?」求職者可能因為口才表達很好或書唸的很多,使得面談者認為他對答如流,可勝任此工作,但,經研究顯示該應徵者可以在未來展現做好業務簡報的「可信度」僅有14%。
如果轉換成行為事件式的問法:「你曾做過一場最成功的業務簡報?困難的原因在於?」應徵者說明過去成功的經驗,並且找出困難的原因與克服困難的方法等,經研究顯示該求職者可以在未來展現成功業務簡報的「可信度」高達55%。每一位求職者都必須接受行為事件的提問,並說明曾經做過的實務經驗,如此,行為事件面談法進行面談過程中的提問問題,也會比一般的傳統假設性的方式較能貼近真實與公平。
具體而言,這些提問也可以使用5W1H方式,來讓求職者說出自己過去的故事,進而能夠掌握求職者過去經歷的人事時地物等訊息,檢視其過去的行為軌跡是否符合職缺的績效需求。如下:
W---When |
事件的時間?
|
W--- Where |
發生地點?主要的過程是…… |
W---Why |
你主要的任務(目的)是? |
W---Who |
與有誰有關?顧客?同事?主管? |
H---How |
你當時怎麼做?採取了什麼措施? |
W---What |
結果如何? |
同時,在進行面談的過程中除了掌握提問外,也必須要澄清確認、收集行為事件以及做好記錄,尤其是「問對的問題」是相當重要的,面談者與應徵者在面談之前,準備好提問的問題,通常設計問題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1:界定職缺的績效能力
步驟2:估算該績效能力有哪些關鍵績效行為
步驟3:設計應徵者關鍵績效行為的提問
步驟4:對該提問進行補充或追問
以上已針對步驟1、步驟2與步驟3做了說明,至於步驟4的補充或追問,是為了判斷應徵者回答的真實性,所預定設計的追問問題。比如步驟4的提問如下:
1.你成功了嗎?為什麼?或者,你失敗了嗎?為什麼?
2.你當時面臨的困難是什麼?如何克服的?
3.你從中學習到了什麼經驗?
4.如果再發生一次你會如何處理?
5.當時你的主管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收集關鍵績效行為主要在於「提問」,正確的提問就等於成功了一半以上,如果在「正向」提問後,再來「反向」提問以及「追問」問題,那麼,求職者的過去行為事件的的描述也就更完整了。例如:過去工作中最有成就的一段經驗?其中有遇上那些困難的地方?是如何克服的?
結論,面談者以聽故事的方式來提問問題,使得求職者說出自己過去的故事,就能解讀其過去的行為軌跡,是否符合我們要找的敏捷D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