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面談 -5.1

  面談前準備--確認職缺人才規格,

  工作說明書不可或缺

 

 
 

  

 

 
 

【撰文 / 育群創企管資深講師  石博仁】

 

 

 

 

    

美國蓋洛普公司花二十五年的時間,針對八萬名以上的經理人進行訪談,得知經理人發揮最大能力的四個鑰匙,其中第一把鑰匙就是「職能選才」(找對人),第二把鑰匙才是「定義正確的成果」(做對事)。《從AA+》這本書也說明了從優秀到卓越的主管人員要先「找對人再上車」, 接下來才弄清楚車子該往哪個方向開。以上可見,「找對人」比「做對事」更重要。我們也深刻體認到,如果發現做不對的事,事後要力求「改變」還是比較容易的;倘若找錯人,想要去「改變」他,真是難上加難了。

以往面談者(人資或用人單位主管)在招募面談時,往往會流於形式或無有效模式依循,容易造成錯誤的選才,以致於徒增不必要的人事成本,例如行政作業成本主管(資深員工)訓練成本工作交接成本作業錯誤成本離職手續成本再次招募成本薪資、勞健保、退休金提撥、團保、資遣費..等成本,甚至於影響到團隊士氣。根據統計資料,找錯一個員工,損失的成本可能要付出 612 個月薪資;而找錯一個接班人,賠上的不只是以上成本而已,還可能賠上百年的基業。對企業而言,「不太對的人」或「找錯人」必然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甚至於亡羊補牢為時已晚了。也因此,高明的Google寧願耗費大量的時間與心力,在招募面談時層層把關篩選人才,也不願意找錯人才,《Google超級用人學》這本書也提到,錄取1位新進人員要花掉現有員工250個小時,Google如果每年招募到一千名新人,則預計要投入二十五萬小時。所以,找對敏捷DNA人資與團隊領導者在「招募面談」的重中之重!

    也因此,在正式進行招募面談的程序之前,必須先確認想要尋找什麼樣的人才進入團隊,也就是先確認選定人才的規格(人才需求)要將職缺的內容進行工作分析,再由分析的結果,著手擬定好「工作說明書」(包含工作內容與職位規範),再來進行招募面談的程序,以杜絕面談者因人設事或徒增冗員疊床架屋,或者求職者對工作內容的認知有所落差,避免雙方日後有所糾紛,另外也展現出企業的專業形象。

    工作說明書的使用範例可參考如下:    

 

 

    

擬定簡潔、具體的「工作說明書」,對於能夠吸引到最適當的求職者來進行面談,成為至關重要的一把利器。在各大人才媒合平臺,包括1041111等上合計有超過500萬份職缺中,出色的「工作說明書」可以幫助職缺的曝光脫穎而出,也是企業品牌宣傳的決勝第一個關卡。

    根據2018年的一項調查,63%求職者選擇不遞履歷自傳,因為他們覺得未清楚該職缺的具體工作內容或技能。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面談前的準備,先要確認好職缺的人才規格,「工作說明書」不可或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