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 完了….芭比Q了!」當時我心裡是這樣想的。
那是我在輔導一家企業時,由於前一個行程結束而有空檔,提前半個小時到客戶辦公室,剛好參與旁聽著主管會議,其中主持人如此地說著:「第一事業部王經理的業務團隊,在上一季的業績競賽獲得最後一名,不曉得是不是業務員能力不夠、拜訪客戶不夠積極、缺乏團隊合作、不服從王經理的指導、彼此之間互有心結,還是他們根本就不想參加這項業務競賽,早就知道這是無法達成的目標,表現的很讓人失望,他們應該好好的訓練業務員才是。」當主持人這麼一說,隨之而來是,失去焦點的會議討論,以及漫無章法的情緒性發言。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問題到底出在哪?你是否有察覺到,能夠當上主管會議的主持人,侃侃而談那一段話,絕對不是口才不好的問題,而是說話欠缺理性與邏輯。
比方說,以上主持人首先所提到的「不曉得是不是業務員能力不夠、拜訪客戶不夠積極、缺乏團隊合作、不服從王經理的指導」,其中用「不曉得是不是」這些字眼來引發整段話,帶來「質問力」的表達方式,並不是客觀的敘述事實,而是一種自我揣測的非理性發言,或者引導自身利益的答案。
再來,關於「彼此之間互有心結?」這句話,
是一種情緒性的抽象模糊敘述,並沒有交代任何的具體數字與證據。如果在會議上有人這麼說,應該進一步地追問:「你觀察到哪些具體的行為事件,讓你這麼認為他們彼此之間互有心結?」畢竟,要提出具體的行為事件來支撐為何會互有心結,才是符合理性與邏輯。
接著說著「還是他們根本就不想參加這項業務競賽」,這也是情緒性的擅自揣測敘述,同樣地,也需要有觀察到哪些具體的行為事件來說明原由,才會讓人合理的接受事實。
然後繼續說著「早就知道這是無法達成的目標」,其中的「早就知道」這四個字,是數落他人的情緒性言論,甚至凸顯出負面的用語。
最後,突然間跳躍出一句話「他們應該好好的訓練業務員才是」,更是毫無邏輯可言,因為,尚未找出真正的原因,就出現解決對策,而且是一種「暗示性」的解決對策。
總而言之,在團隊會議的溝通對話中,一旦出現質問力、抽象模糊、擅自揣測、負面用語、跳躍暗示等表達方式,這些言語從對方聽覺判斷起來,都是「情緒性、跳tone」的訊息,你的團隊信任度會大幅地降低,請務必要留心與注意。
但要如何具體實踐,才合乎理性與邏輯的論述呢?你必須掌握到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不帶情緒性的字眼來影射他人。
第二件事,提供數字或證據來支撐中立客觀的表達。
第三件事,說明觀察到的具體行為事件,來闡述事實的發生。
自己說話時希望如何被對待?希望對方多麼信服在聽自己說話?只要大家將心比心應該就不難發現,除了「誠心誠意」外,團隊會議要練習的是合乎理性與邏輯,更勝過於口才的表達傳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