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乞丐在路邊行討,前面放了一張紙板寫著「我瞎了,請可憐我!」,經由他面前的路人有可憐他嗎?並沒有!後來一個女人路過,看不下去,把紙板翻了個面,順手寫上幾個字,整個情境完全改觀,來來往往的行人開始停下腳步,很熱情地給乞丐錢。
這名女人究竟寫了什麼神奇的字眼呢?其實,她只不過是換一個說法而已,寫道:「今天很美好,可惜我看不見。」
多麼揪心啊!寥寥幾個字,讓路人預見自己在付出之後,為乞丐帶來的美好與希望。同樣一件事,前面的「負面用語」與後來的「正面用語」雖然表達不同,但成效天差地遠,以上是我想到一則網路上的熱門轉發文。
當一位主管在與團隊溝通時,也應如同這名女人一樣,懂得運用帶來美好希望的「正面用語」,才能讓夥伴心情更加愉悅,願意侃侃而談,並為團隊付出。相反地,當團隊一出現「負面用語」時,就很容易深陷格格不入的氛圍中,甚至有時會擴大渲染,猶如病毒般的變形蔓延著,這點會拖垮團隊的敏捷性,大家不得不特別注意。
「哪有可能」、「這沒辦法」、「行不通的」、「這真糟糕」、「很令人失望」、「我認為,反正再怎麼做都沒用?」、「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別傻了!」、「怎麼做,自己看著辦?」、「這已經幾年了,我都懶得講!」「難道你還看不出來,這件事要完成的機率很低!」..等等,當這些「負面用語」出籠時,團隊夥伴的幹勁將會大打折扣,也是導致對話失敗的一種病毒。
「由於其他部門的溝通很困難,所以這個對策別想了吧!」
「這個想法太有創意了,應該做不到,大概就這樣吧?」
「既使我們再怎麼努力,總之,上頭還是依然不會採納的?」
這種的對話回應方式,不但打擊了對方的信心,也會瓦解對方的幹勁,就連周遭的團隊夥伴也大受影響,這種病毒的侵略性,將會大大地銳減工作積極性。
「我以後不想再面對他(她)了,他(她)老是愛潑冷水!」
「跟他(她)談完,真得受一肚子氣!」
「他(她)真的很奇怪,總是怨東怨西的,不曉得在講什麼?」
如果是經由你傳達的「負面用語」,而造成團隊夥伴這樣的感受,又怎能敏捷起來呢?
近二十年來,就我個人擔任多家的企管講師/顧問經驗,清晰地發覺到一個團隊的勝利方程式—團隊績效=能力X幹勁。既使團隊的工作能力再好,一碰到如此的「負面用語」時,將會嚴重地削弱工作幹勁,最終也很難展現出良好的績效。
你是否想要帶給團隊敏捷的正面能量,讓他們充滿工作幹勁,以及夥伴們樂於談話的對象呢?如果這是你所期望的境界,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將「負面用語」這個病毒清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