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分析與解決系列-

問題出在哪?好的思路決定好的出路

 

 
 

  

 
 

【撰文 / 育群創企管資深講師  石博仁】

 

 

 

 

【背景說明】

有一家食品公司陳董事長有兩位得力助理,SamTom。由於最近物價一直「漲」聲響起,陳董想要了解近期原物料的成本及走勢,以利備妥進出貨「策略性問題」的考量。

 

 

【案發現場】

為了解決原物料價格上揚引發未來的營運問題,陳董叫其中一位助理Sam進辦公室。

陳董問Sam:「現在砂糖一斤多少錢?」

Sam說:「我馬上去調查看看價格是多少,待會兒再來報告。」

過了約十分鐘,Sam來向陳董事長報告:「陳董,目前砂糖一斤20元,如果一次採購量達500,單位成本可以降到一斤15元。」

陳董反而問Sam:「如果我們與上游廠商簽合約保證一年的採購量,那麼,最低可以議價一斤多少錢?」

Sam回答:「如果簽合約保證一年的量,還可以一斤再降3元,也就是說,一斤等於12元。」

於是,陳董針對砂糖物價波動的問題,明快地做出決策,指示Sam先嘗試大量採買500斤用看看。

       過了兩個多月後,陳董評估這批砂糖的品質堪為穩定,想要考慮與廠商進一步的簽長期合約,很恰巧地, Sam剛好結婚請假,所以,就找了職務代理人Tom進辦公室來問話。

陳董問Tom:「現在砂糖一斤多少錢?」

Tom說:「我去查一下。」

隔了十幾分鐘,Tom進陳董辦公室回報:「陳董,現在砂糖一斤22元。」

陳董進一步問:「如果大量採買的話,每一斤能折扣多少錢?」

Tom表示要再去調資料看看,過一會Tom回報:「如果一次大量採買500斤的話,一斤可以降到18元」。

陳董繼續問:「如果我們與廠商簽長期合約,保證一年的採購量,那麼,最低可以談到多少錢?」

Tom回答:「喔!我再去問一下,待會兒再來報告

 

 

【最後下場】

       到了年終,陳董升了Sam當經理,Tom不服跑去問陳董,為什麼經理會是他?

陳董反問他:「難道你不知道真正的問題出在哪?」

Tom憤憤不平地回答:「我今年真的很認真努力工作,而且每個月都拿到全勤獎金,不像Sam結了婚,還請長假去渡蜜月……,你們怎麼……?」

 

 

 你是Sam,或是Tom

 

       以上故事很顯然地,Sam是個事事站在公司的高度來系統思考解決問題,而Tom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人,有交辦才做,無交辦不會多思考,也不會為公司多想一步的員工。回想一下在工作上,我們是像Sam,或者是Tom,還是有些時候像Sam,有些時候像Tom。如果一直是像Tom一樣,等到主管告訴我們問題出在哪,才知道去解決,從來不去思考如何做好準備,以及預防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那麼,公司在晉升人才時,怎能會考慮到我們?

 

       很多人以為有「做」工作就是稱職的員工,時間到了,也應該要升官加薪。殊不知有「做」和「做到」,只不過是對得起這份薪資的基本良知而已,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和「做到」之餘,提升到「做到好」和「做到更好」的附加價值,那麼,還能繼續奢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理由來加薪升遷?這年頭只有論及「苦勞」,大家會聽了更「疲勞」而已,唯有「積極主動解決問題」,把「戰功」成果拿出來,下一個才有可能加薪升遷的機會,無論到哪裡都會被企業以禮相迎!

 

       有很多人類似Tom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甚至誤認為問題,只會檢討別人把問題歸罪到「你們」或「他們」,常聽到:「到底是誰造成的問題」「那不是我的錯」、「他們為什麼都沒有事先告訴我」、「部門之間都沒有在溝通」、或是「公司什麼時候才會派人教我」等等這些類似負面抱怨的話語。在培訓「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課程中,也有些學員曾經問過我類似的問題,而這些都是隱藏在解決問題裡面,自身的「現象」?還是「爛問題」這些問題不但自暴其短,缺乏自我擔當,並且直指許多問題的關鍵,不在「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本身,而是隱藏在解決問題裡面的「爛問題」。所謂「態度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如能像Sam以公司宏觀的視野,積極主動預謀解決問題的態度,理所當然地,升遷職位的高度正等著他來接手,也正因為,他有這樣系統思考的大格局思路,而引導著未來正面向上的出路。高明的你,想要繼續當Tom?,還是改變自我成為Sam

 

      怎麼做才能成為Sam?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是的,藉由「積極主動」提問更好的問題當下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行動,把事情做好,並且完成。當被分派一項目標或任務時,是否應該試著尋求未來可能發生的潛在問題:為什麼陳董如此關注砂糖的價格波動?與公司營運有關?還是部門改善有關?為了節省成本?還是改善品質?現況為何?砂糖的價格走勢?哪些廠商及報價?誰負責去執行?授權分配給部屬?還是自己來執行?跨部門專案?一次採購合約多久?

 

      何時檢核成效?哪個生產線先試用?有足夠倉儲備庫存?有什麼方法更快?如何控制砂糖成本?該怎麼做?優先順序為何?資源夠不夠?人力?物力?財力?技術?資訊?這些問題可以運用「5W2H」的架構來思考。

 

             圖「5W2H」原則

 

 

當問題即將顯現,處理的態度是一直像Tom一樣,等到主管告訴我們問題出在哪,一個口令才會依個動作,從來不去思考防範未然,以及預防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潛在問題?不!所有問題的決策都需要聚焦,我們通常有無數個選擇要做。選擇什麼呢?不是倉促做出下一個行動,而是「下一個思路」。與自己對話問更好的問題,將會粹鍊出更好的思路,藉由「5W2H」修鍊自己的思路,看到原始問題的背後隱藏的意涵,再提出更好的問題,那麼,問題本身將引導我們獲得更圓滿的出路。

 

問對問題,思路就出來了!有了好的思路就會決定好的出路,問題的答案往往就在思路中!